藝術家出版社叢書介紹
p. 44  

書名: 《藝術家雜誌2007年2月號》建築•時空•表面美學專輯
◎策畫/《藝術家》雜誌編輯部
◎出版社/藝術家雜誌社
◎ISSN/10164170
◎尺寸/21×15 (cm)
◎繁體中文/平裝/橫排
◎定價/NT$180

■記憶的幻境
在佛洛伊德的觀點中,記憶是時間的殘影、是空間的變形,創作則是為了扺拒遺忘,以求保留瞬間。記憶往往與壓抑相關,因此讓潛意識中的意念,透過變形偽裝的視覺形式加以呈現。所有藝術家與創作者所構築的境外之境、鏡中之鏡,映現了屬於其自身的記憶,也適度投映出整個時代的集體文化想像。
■演進的化境
如同利韻.瑪古利斯(Lyun Margulis)與詹姆斯.洛弗絡克(James Lovelock)在《大地之母:蓋婭》(Gaia)中所言:「地球是一活生物體,其間具有其共同存在與相互轉化的準則。」正如同城市文明的演化是構基於社會、環境、藝術與工藝技術的複合體系之中,而非建立於達爾文的單一演化觀點,而這些存在於整體人文機制中的互動聯繫,提供了開放的自然態度,讓人類從各個面向找尋意義。
■創作的塑境
不論是幽微的影像創作、捕捉瞬間時空的行動雕塑、頸間指上的微型雕塑,或是規模宏大的巨型建築,都以有限的視覺表面,展現了藝術無設限的創意張力。「建築.時空.表面美學」專輯認為,所有的創作都不再指涉著原先的創作本意,而是採取與時空交涉對話的蛻變模式,成為另一組由密碼般線索所組構的創意體系,轉換也轉進了更為深入而開放的解讀層次,好比萊布尼茲(Leibniz, G.W.)嘗試在封閉的個體中,由內部的轉換來取代無盡的超越,在這個身與心層疊的縐褶式雙重世界裡,藝術與文明進化的時空,不斷褶疊、展開、重褶,「褶子」的意象濃縮了「表面美學」的再現,象徵著差異的共存與迴轉疊合,或者,我們可以換句話說,藝術領域本身就是一個幅員廣瀚的美麗褶子,它讓建築、藝術與時空之間,產生無法預想的物理/化學反應。

書名:《台灣美術全集25──張萬傳》
◆蕭瓊瑞/著
◆296頁/大菊8開/彩印精裝加書盒
◆定價1800元

張萬傳(1909∼2003),是一位在台灣美術史上帶有傳奇性的人物,他從年少時期的十餘歲開始,就立志成為畫家,到九十五歲辭世,漫長的八十餘年藝術生涯中,除了「二二八事件」這段時間,避居於金山執醫的大弟家中之外,長年幾乎畫筆不離手,連吃飯時間都可以沾醬汁作畫,加以張萬傳作畫時筆觸豪邁、瀟灑有如神助,所以一生留下的作品為數不少。
「臺灣美術全集--張萬傳」第25卷,由專研台灣美術史的學者蕭瓊瑞執筆。蕭瓊瑞認為:張萬傳在高大壯碩的身材之下,卻擁有一顆桀傲不屈又細膩敏感的心靈;但對於畫壇主流,乃至學院教育,則始終冷眼以觀、疏離自在。
張萬傳的畫作,在看似雄渾豪邁的筆觸中,往往透露著細膩典麗的色彩;在豐實厚美的畫面肌理中,散發著淡淡的憂鬱與愁苦。這些特質,正如其生命的本身,在看似率直開朗的個性中,其實蘊藏著一種對威權、典範的不屑與挑戰;在看似隨和親切的生活中,又深藏著一種對世俗社會的厭惡與鄙視。他的靈魂帶著飄浪的本質,其作品卻又是如此典麗精緻,是其心靈忠實的映現。在台灣第一代西畫家中,能將油彩的特質或素描的形色掌握,發揮得如此自由瀟灑、淋漓盡致者,張萬傳如果不是唯一的一位,也是極少數中的一位。
藝術家出版社「臺灣美術全集」25卷《張萬傳》的出版,可說是許多人的期待;也可說是對畫家張萬傳,完整生平與藝術作品呈現的一部新里程碑。 

書名:《神祕的曼荼羅藝術》The Mystery of the Art of Mandala
◆蔡東照/著
◆240頁/大25開/全彩精裝加書衣
◆定價600元

曼荼羅,梵文原義為「悟法的場所」或「萬德聚集之處」,通分為自性曼荼羅、觀想曼荼羅與形象曼荼羅三類。其中形象曼荼羅即是今日人們普遍認識的曼荼羅,為一種具象的繪畫或雕塑。
複雜抽象的符號、深奧難解的寓意,是曼荼羅經常予人的印象。由於映現著古印度、西藏或中國古代的佛教教義原理,曼荼羅的圖像表現,儘管精細且通常色彩繽紛,總是在宗教的持護下顯得難以睥睨。
時間的長河演變出千萬樣貌的曼荼羅,本書次第介紹大悲胎藏曼荼羅、金剛界曼荼羅、勝樂曼荼羅、集會曼荼羅等各種曼荼羅及和它們擁有相同旨趣的文化圖像,因目的、製作方式和地域文化的不同而演化出的繁多形態、紋樣與藝術特性,並以淺顯易懂的文字,詳細描述繪製不同曼荼羅的步驟。透過本書蒐羅經年的豐富圖片與識廣入微的精細解說,讀者將可在圖像引領下,逐步趨近在曼荼羅中互為參照的藝術與宗教哲學核心,並經由曼荼羅千迴百折的美學,進入佛教的奧祕世界。

書名:《輝煌的俄羅斯公共藝術與建築》
◆馬曉瑛/著
◆160頁/大25開
◆定價380元

「公共藝術」一辭在俄羅斯的出現,是於1991年蘇聯解體後,隨著資本主義在俄羅斯社會的興起而逐漸形成的。此一名辭的晚近出現,雖然一方面暗示著歐美資本主義開進俄羅斯文化的強大聲勢,而另一方面,或許可說它為俄羅斯的歷史建築,與林立在街頭巷尾的雕塑、壁畫和各種標誌,提出了新的觀看視角。「『公共藝術』的概念……包含了自然與歷史的軌跡,象徵人類建造家園的願景與共同生活的記憶。」在作者於前言所述的「公共藝術」的概念底下,本書所蒐羅的俄羅斯公共藝術與建築作品,或可投射出俄羅斯自20世紀以來概括的文化與歷史切面。
 本書沿循著俄羅斯自沙皇統治、蘇聯時期至蘇聯解體後各國獨立的歷史軸線,探訪與歐美「公共藝術」概念旨趣相符的紀念碑、雕塑、壁畫、招牌與各式公共建築作品,包括莫斯科城櫛鱗互映的新舊建築、克里姆林宮政教合一的宮殿設計、憑弔與娛樂並行不悖的紅場、有「地下宮殿」之譽的莫斯科地鐵系統、象徵史達林時期統治的七棟摩天樓、以黨國訴求為依歸的寫實主義雕像和壁畫,以及融合傳統俄羅斯文化元素與國際文化潮流的地方商店,使它們成為探看俄羅斯民族共同記憶的窗口,進而使我們在熟悉的歐美文化以外,也和生活在他方的不同民族有所親近。

 

 

至在藝網首頁
出版者︰ 藝術家出版社

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147號6樓

郵政劃撥:0104479-8 戶名:藝術家雜誌社

電話:(02)23886715∼3 信用卡傳真︰(02)23317096 E-mail︰ artvenue@seed.net.tw

藝術家出版社叢書介紹
藝術家出版社每月新書介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