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家出版社叢書介紹
p.52  

書名: 《藝術家雜誌2007年6月號》

加法的當代藝術展覽專輯
當代肖像.表象面值專輯
◎策畫/《藝術家》雜誌編輯部
◎出版社/藝術家雜誌社
◎ISSN/10164170
◎尺寸/21×15 (cm)
◎繁體中文/平裝/橫排
◎定價/NT$180

當代的面貌體現在作品與展覽之中,同時也寫在每一張當代人的臉孔上。當代藝術家在肖像畫中再現他們對於此時此刻人們的觀察,有時則以類自畫像的姿態出現。當代的平面繪畫的創作者在顏料與紙張之間嵌入一張當代臉孔,少了幾分正襟危坐來創造嚴肅的永恆,卻多了難以名狀的平凡、虛無,輕盈與浪漫,投射當下細微的各式情感。6月專輯「當代肖像.表象面值」,分別從當代藝術展覽、側及時尚的各個方面,探討一張臉孔及其所表徵的表象之下,可能藏有的嚴肅議題。另一專輯「加法的當代藝術展覽」,則從世界各地的當代藝術大展中,提取脈絡綱領,以累加的方式換算出趨向無限大的當代價值可能性。

書名:《透過藝術的教育》

◆赫伯特.里德/著 呂廷和/譯
◆336頁/15×21/平裝
◆定價280元

我只想促使大眾認清一件事實──藝術是苦痛以外的唯一導師。──蕭伯納

世界著名的美學家赫伯特•里德的名著《透過藝術的教育》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重要著作,值得國內美術教育界參考。
在21世紀,教育改革的呼聲不斷,人文藝術教育更顯重要。里德在本書中提出的「藝術應為教育的基礎」觀念,主張教育過程與藝術創造過程融合一致的構想,舉出美育的教學方法,如何達成民主社會的教育目標,兒童藝術表現能力與審美心理的發展描述等等,都有深入探尋。因而使此書具有全方位的透視性遠見、豐富的知識性、濃厚的趣味性與可讀性。
從兒童美術教育的觀點而論,《透過藝術的教育》一書中,最精采而值得深入研讀的是第五章兒童的藝術。從兒童的自由表現、兒童畫發展階段,談到表現的目的。提出了美術教育,就是涵括造形教育和視覺教育,觸覺(造形教育)、聽覺(音樂教育)與觀察力(視覺教育)的培養,對兒童能力發展非常重要。書中也論述兒童藝術、原始藝術與未開化民族之間的關連性與教育問題的探討。兒童畫發展階段的分析,使我們對兒童的心靈與繪畫,有了清楚的認識,對教師從事藝術教學指引出正確的途徑。



書名:《潘玉良》Pan Yu-Lin

◆柯孟德等/著
◆204頁/23×30 cm /平裝全彩
◆定價800元

潘玉良(1895-1977),這位中國近代美術史上的傳奇女畫家,活著的時候一生命運坎坷,但她卻以桀驁不馴和獨立不羈的人格,向傳統與世俗宣戰,不但淡化了自身的悲劇命運,也將自己的生命提昇到一種高度,昇華成為藝術。
潘玉良原名陳秀清,1895年出生於揚州,父母早逝,十三歲時即被賣到安徽蕪湖,淪落風塵,後幸得時任蕪湖海關監督的潘贊化先生為其贖身,並與潘贊化結為伉儷。為報答潘贊化的相救之情,知遇之恩,她把自己改名為潘玉良。婚後她利用暇時讀書識字,並向鄰居、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的洪野教授學習繪畫;1918年考入上海美專,師從王濟遠、朱屺瞻等名師;1923年考取官費赴法留學,就讀於里昂國立美專、巴黎國立美術學院,後轉入義大利羅馬國立美術學院,成為該院第一位中國女畫家;1928年學成回國,相繼任教於上海美專、上海新華藝專、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,與王濟遠、龐薰琴、徐悲鴻等名家共事。為繼續探索藝術的真諦與奧妙,1937年她二次重返法國,開始了長達四十年客居異鄉生活,直到1977年逝世。(引自《潘玉良》序一,安徽省博物館胡欣民館長。)
潘玉良的創作主要包括:彩墨、油彩,也做白描、雕塑等,但是她的人體繪畫尤其獨樹一格,令人過目難忘。法國東方藝術專家柯孟德對潘玉良鑽研頗深,他提到:「由於某些文化上的因素,裸體在中國畫作裡是一個絕少觸碰的主題,身體是個人隱私的一環。……然而在潘玉良的作品中,作者對女性的身體賦予了一個特殊的重要性,無論在產出的數量上還是在畫幅的尺寸上,這些作品都可集結而成一個彙編,其中包括了種種不同的態度、位置和姿勢。這些姿態有時顯得有些冷漠,有時則表現得相當特殊,這是由於所採取的角度不同所致,這些不同的角度對一系列的私密付予了生命。」--引自柯孟德〈潘玉良--從上海到巴黎畫派〉。


書名:《海峽兩岸古建築十六講》16 Lectures on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

◆劉致平、李乾朗/著
◆232頁/19×26 cm /平裝彩色
◆定價480元

中國古建築的研究,近幾年來成為顯學,不但各地民居古建築陸續被調查出來,理論性的研究也有豐盛的成果,其中不乏精闢之著作。隨著中國經濟力的崛起,對傳統文化也重新建立了自信。特別是建築史的研究可為創作奠下理論基礎。近年來對中國古建築的研究與觀光旅遊的蓬勃發展,正引起一股學習的熱潮。本書著者為劉致平、李乾朗。李乾朗為台灣著名的建築史學者,著有《台灣古建築鑑賞二十講》、《古蹟新解》等三十餘種。劉致平是第一代建築史工作者,在三○年代參與中國營造學社,著有《中國居住建築簡史:城市、住宅、園林》。《海峽兩岸古建築十六講》結合了劉致平有關古建築著作手稿,加上李乾朗在台灣所作的古建築的研究成果,共同結集而成。書中加上許多古建築、墨線圖及彩色實景照片。

這本《海峽兩岸古建築十六講》合集,算是兩岸兩個世代關於古建築研究的一個呈現,兩位著名學者為您講授古建築的內涵與精華,可供比較在地觀察的角度與視野,是引導讀者認識了解古建築的重要參考書。


至在藝網首頁
出版者︰ 藝術家出版社

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147號6樓

郵政劃撥:0104479-8 戶名:藝術家雜誌社

電話:(02)23886715∼3 信用卡傳真︰(02)23317096 E-mail︰ artvenue@seed.net.tw

藝術家出版社叢書介紹
藝術家出版社每月新書介紹